网站导航
 
 
 
  •   景点汇集 |  Gathering of Scenic Spots
背景

宜昌九码头

更新日期:2025年11月21日
九码头始建于1950年,1951年由长航宜昌办事处统一编号命名,因地处宜昌大南门至杨岔路江段且为川鄂水陆交通枢纽而成为重要客运码头。该码头在1954年建成配套候船设施,至上世纪80年代末累计服务数百万旅客。随着1987年宜昌港客运大楼开建,码头功能逐渐转型,最终于1991年停止使用。其地名虽废止,但通过文化墙、百年系缆桩等遗存持续承载宜昌码头文化与城市记忆


历史沿革

九码头的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长航宜昌办事处对全市码头实施统一编号时期,因地处川鄂水路咽喉而成为商贸节点。清末川汉铁路建设时期(1909-1911年),该区域曾作为工程专用码头使用,承担铁路建材转运功能。1950年宜昌港启动扩建工程,次年对沿江码头统一编号,原第八码头下游段被编为第九码头,正式确立“九码头”地名。1991年九码头正式废止,其功能逐步转型为三峡游客中心。1954年,宜昌港务局与民生公司合资建成1162平方米候船室,形成完整的客运服务体系。


地理格局

九码头核心作业区位于宜昌老城区江畔,东起大南门,西至杨岔路。其上游紧邻三码头货运区,下游与十码头共同构成宜昌港客运集群。九码头作为宜昌港客运集群的一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长航宜昌办事处对全市码头实施统一编号时期,后于1991年正式废止。码头前沿水深常年保持4.5米以上,可停靠3000吨级客轮,通过栈桥与后方仓储区、票务中心相连。


功能演变

1949年前,该区域以散货装卸为主;1951年转型为专业客运码头后,开辟宜昌—重庆、宜昌—武汉两条定期航线。1954年宜昌港务局与民生公司合资修建了1162平方米的候船设施,并持续服务至上世纪80年代末。1978年长江航运高峰期,日均发送旅客超8000人次。1980年代,随着葛洲坝船闸通航,九码头成为三峡旅游航线始发站,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1991年宜昌港客运站大楼建成后,九码头不独立存在,消失。


文化影响

作为宜昌码头文化的核心载体,九码头孕育了黄声孝《码头工人诗选》、鄢国培《长江三部曲》等文学作品。其“细雨打湿钟楼”的意象被写入城市主题歌曲《九码头》,成为宜昌乡愁的文化符号 。2011年原址建成万达广场后,保留的15米长码头文化墙以浮雕形式再现纤夫号子、盐运商帮等历史场景

废止与转型

1991年6月,随着宜昌港客运大楼(现三峡游客中心)建成,九码头全部泊位停止作业。原有趸船、缆桩等设施中,仅存两根铸铁系缆桩被列为文物保护点 。2014年,该区域纳入宜昌滨江商务区规划,通过整合港口资源转型为“两坝一峡”旅游集散地。

历史见证

现存亚细亚油罐(建于1910年)与夷陵长江大桥(2001年通车)构成时空对照,展现九码头从木帆船时代到现代航运的跨越。2023年“九码头音乐会”通过历史照片展、老船工口述史采集等活动,系统性梳理其40年客运史 。码头旧址出土的清代“川盐济楚”运单、民国船票等文物,现藏于宜昌市博物馆。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