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溯江而行
2018年4月25日至27日,时年96岁高龄的杨振宁院士到访三峡集团,成为首位探访三峡工程的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抵达三峡后,他首先来到三峡工程展览馆,通过展馆内的模型模具、资料图片与视频影片,系统了解三峡工程圆梦历程和枢纽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等情况。 在听取时任三峡集团董事长卢纯关于三峡工程、三峡集团的相关情况介绍后,他就关心的问题与大家深入交流,并欣然题写感言。
![]() 图片来源: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走出展览馆,杨振宁院士先后前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中控室与大坝坝顶,近距离考察“实体”三峡工程的运行细节。尽管年事已高,但他思路清晰、思维敏捷,不断就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与随行人员交流探讨。
2018年4月26日,杨振宁院士乘轮船溯江而上,从葛洲坝前往三峡。
溯江,追溯的是历史。1944年和1946年,世界著名坝工专家、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萨凡奇到三峡实地勘查后,提出了《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著名的”萨凡奇计划”。
为建设三峡工程,当时的国民政府派出了30余人的工程师团队赴美国丹佛开展设计研究。1946年,杨振宁院士自西南联大硕士毕业,赴美深造的经历,恰与这条时间线相交叠,为这段工程往事增添了特殊的时代注脚。登船时,他还特意询问湖北公安的方位,深情回忆起清华研究院导师王竹溪老师——正是这位公安籍学者将他引入统计力学研究,为其日后进入获取诺贝尔奖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机缘。
纤绳之问
航行中,一场关于“纤绳之问”的探讨更显科学巨匠的求真本色。杨振宁院士提及儿时目睹纤夫拉纤的记忆,困惑于“纤绳为何系在桅杆而非船头”这一留存心底数十年的问题。
图片来源:中国三峡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恰逢船行至石牌保卫战遗址,随行人员在纪念馆内意外发现一张美国《生活》杂志拍摄的旧照片,清晰印证了他关于“纤绳系于桅杆”的记忆。众人随即结合力学知识展开分析,得出“纤绳若简单系于船头,位置太低,很容易被河边的岩石或障碍物别住,从受力的角度,帆船靠风帆鼓起,以风为动力通过桅杆传至船体推动船行,而无风或风力不足时靠纤夫人力牵引,纤绳的着力点也应与鼓帆时的着力点基本一致,所以纤绳系于桅杆而不是船头”的结论,为这一“童年之问”找到了科学答案。这场即兴的学术讨论,恰是他“求真”品格的生动写照。
2018年4月27日,杨振宁院士在三峡集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展开对话,这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交流”,让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在三峡岸边碰撞出智慧火花。
杨振宁院士的三峡之行,既是对大国工程的致敬,也是对求真精神的鲜活诠释。从为三峡工程题写感言,到追溯工程往事,再到探究纤绳系法的细节,他用严谨的追问与深厚的情怀,在三峡工程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属于物理学巨匠的独特印记。
珍贵题词 在到访三峡工程的无数巨擘中,杨振宁院士是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
当年4月25日,他首先来到三峡工程展览馆。“当时真没想到,96岁高龄的老人,思维还如此敏捷。”当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这样说道。
对于三峡工程,杨振宁院士原有所了解,但不是很熟。此次来三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在寻找一个更加真实的三峡工程。
在三峡工程展览馆内,杨振宁一行通过现场讲解、电视影片、模型模具、资料图片等详细了解三峡工程圆梦历程和枢纽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等情况, 长江三峡集团时任负责人还就老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离开展览馆前,杨振宁院士应邀在留言册上,现场题写感言:“三峡工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亮点”。
杨振宁院士随后前往三峡左岸电站厂房、中控室、大坝坝顶等部位考察“实体”三峡工程,当晚还特意来到西陵长江大桥和截流园,观看三峡工程夜景。
一路上,老人不断就三峡工程的相关问题与随行人员探讨,“三峡工程是个伟大的工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说。
如今,杨振宁院士的题词仍珍藏在三峡工程展览馆内,展览馆负责人陈钧表示,“这也是是对大师永远的纪念。”
石牌留影
参观三峡工程后次日,一艘轮船缓缓从葛洲坝黄草坝码头起航,溯江而上,从另一个视角再看三峡。
当时杨振宁院士就坐在船头,兴趣盎然地与随行人员交流。从物理到哲学,从中国到美国,从胡佛大坝到三峡工程.……
杨振宁院士登上三峡大坝坝顶 三峡集团供图
“看上去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但谈吐之间无不透露着智慧。”当时接待的工作人员回忆说。
船行至石牌时,临时停靠。作为西进重庆的关口,1943年,在这个弹丸之地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有名的石牌保卫战,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国军队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重庆的企图,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
当时,这里已复建起第六战区江防司令部及国民革命军十一师师部,还修建了纪念碑、纪念馆,是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和宜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老人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当时他正在昆明西南联大的艰苦环境下求学,与众多大师和学子以另一种方式谱写着中国救亡图存的篇章。
尽管受年岁的影响,杨振宁院士没有下船上岸参观,但他饶有兴趣地站在甲板上,特意让身边人员以石牌保卫战纪念馆为背景,为他拍照留念,记下这个画面,这就是老人爱国情怀的一种特殊表达。
特别对话
2018年4月27日上午,在坝区的三峡集团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进行了一场交流,这也是一场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对话。
交流对话会现场 三峡集团供图
用了约半小时, 杨振宁院士深入浅出的回顾了19世纪以来,物理学对生产力猛增的贡献,将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融会贯通娓娓道来,从法拉第(faraday)的电磁圈,到马可尼(marconi)的原始无线电,到冯·诺依曼(johnnyvon newmann)的储存程序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可以看出,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比十九世纪快,而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发展与应用比上半叶快。“今天看来,今后半个世纪的发展相信还会更快。”他说。
陆佑楣院士说,工程师更多地关注物质的应用,但工程师必须依靠科学知识。三峡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应用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积累了大量的工程经验,可以说是在丰富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才能逐步建立起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又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在交流会现场,杨振宁院士还特别寄语参加座谈会的年轻人,“希望你们都应了解所参加的这个工程,它对于整个国家和前途都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请继续努力下去。”
链接 宜昌金牌导游接待杨振宁一行 “老先生谈吐儒雅应允合影”
“老人很慈爱,还热情地与我的同事合影。”28岁的三峡人家景区金牌导游刘爱琼,至今能清晰地回忆起和杨振宁先生的一面之缘。2018年4月,杨振宁先生带着家人游览三峡,船行至三峡人家景区,刘爱琼和同事见到了96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
“当天接到任务,说有重要接待。”刘爱琼回忆,当得知是接待杨老先生和家人时,21岁的她还有点紧张。当时,老先生和家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杨家溪码头,需要乘坐摆渡船才能进入景区。她身着土家族服饰和同事先行来到杨老先生乘坐的船上。
“老先生正拄着拐杖欣赏峡江两畔的风景,精神非常好,谈吐儒雅。”在船顶层的甲板上,刘爱琼见到了杨振宁先生。
刘爱琼介绍,杨老先生因腿脚不便,未下船前往景区。其家人转乘摆渡船前往龙进溪,饶有兴致地在景区内游览了2个小时。
“先生的家人对景区的哭嫁、抛绣球等土家族风俗表演赞不绝口。”刘爱琼告诉记者,三峡的风光和峡江风俗给老先生家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夹板上,自己的同事希望与先生合影,老人也非常配合。“没想到这么大的学者,如此地平易近人。”
73岁的国家一级摄影师、时任三峡人家景区摄影师的王卫东回忆,当年杨老先生一行来景区,他和老人近在咫尺,立刻上前主动地打招呼,先生的家人还特意给老人指了指。
“以前都是在媒体上见到您,这次幸运地见到真人了。”王卫东还清晰记得与先生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当他与先生合影时,先生还特意摘下了口罩。他说,“老先生非常和蔼和健谈,英语、普通话换着与我们交流。”
“他既是大师,也是一位智者!”18日中午,从网上得知杨振宁院士逝世的消息,现在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党群部门工作的刘蒙胜心情沉痛地说,7年前,作为长江三峡工程报的一位记者,他有幸参与了杨振宁院士的三峡行接待工作,既是记录者,也是见证人。
编辑/楚小游 来源/湖北日报、极目新闻 |